本页是<三明市建宁县教育局>介绍页面,非官方站点,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

三明市建宁县教育局

阅读:70 页面更新时间:2016-06-29 10:11
单位介绍

建宁县,福建省三明市辖县,古为绥安县,唐乾元二年建镇,南唐中兴元年(958)置县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,介于北纬26°32′-27°06′,东经 116°30′-117°03′之间,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,闽西北、武夷山麓中段。建宁是台湾首尊肉身菩萨慈航法师的故里,在千年古刹报国寺建有慈航菩萨纪念馆。

五代时县内即有私塾,宋初县内开设官办的儒学。民国版《建宁县志》及县内部分族谱所记,宋代至清朝,建宁考中进士的共计86人,其中南宋就有45人,占历代进士总数52.3%。宋以后,县内教育渐趋衰退。明、清时期,有几任知县积极倡办学校,曾使县内教育略有起色。但事因人兴,也因人废。任满人走,事业便随之而衰。

民国期间,政府办的小学与教会学校、私塾长期并存。县内一些热心于教育的人士创办的县内所私立初级中学,因校舍被“围剿”红军的军队占据而夭折。后来政府办的初级中学,因为政府对校内进步青年的迫害,挣扎于饥寒交迫中的老百姓难于供养子女上学,办学近10年,至解放前夕,在校学生数还不到半百。国内革命战争期间,建宁曾建立苏维埃政权。工农红军虽进出建宁多次,仍在反“围剿”期间办起列宁小学。

解放后,人民政府采取减、免学杂费和发给助学金等办法,鼓励劳动人民子女入学;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,以方便劳动人民子女入学,有效地促进了初等教育的普及。解放初期,县内中学便重视教师队伍建设。50年代中期,建宁中考成绩在南平地区名列前茅。60年代初,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,建宁中等教育仍结出丰硕果实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教育领域是重灾区,县内教育与其他地方一样,呈现数量多、质量低的状况。此期间,县内勤工俭学有较大的发展。70年代末期开始,随着拨乱反正的进行,县内教育开始恢复生机。80年代,县财政对教育事业投入比重有较大的增加,县内城乡普遍建起新校舍。1985年,县普及教育达到部颁要求。1988年,县内适龄儿童入学率、普及率、巩固率、毕业率均超过教育部要求;中等教育、高等教育也有较大的发展。

2008年高考本科上线560人,本科上线率52.5%,居全市第四;专科上线率94.4%,居全市第二;城关小学新校区和21个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全面完成;认真落实农村教育“两免一补”和中职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。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
单位资料
单位地图